2023年8月1日至4日,永利集团官网“画境拾遗”社会实践学生小分队来到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对当地特有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绵竹年画进行调研,进一步探研优秀文化资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路赋能的新路径。
绵竹年画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的发源地。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作为省内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性工程,年画村开始鼓励村民从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围绕当地丰富的年画资源,形成了一批年画作坊、年画展示销售中心、年画培训教室、老艺人工作教室、年画传习所等经营性年画学习与参观场所,吸引与帮助当地村民回乡就业增收。据悉,年画村现现有村民5100人左右,分为21个村民小组,其中从事年画生产销售的占有半数以上。
小分队走在村里,看见家家户户、房前屋外都画满了各式的年画,感受到了当地的淳朴民风和吉祥幸福的氛围。除了传统的年画娃娃与门神这类传统的年画元素之外,村里还将年画的形象积极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如运用年画娃娃来制作垃圾分类的IP形象,让上千年的年画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依旧焕发其旺盛生命力。据了解,作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年画村在开设年画相关的游览项目与体验之余,还为游客提供食、住、行、娱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服务。村内农家乐、采摘园、跑马场等旅游服务设施完备,能让游客在感受绵竹年画魅力的同时体验农家生活,放松身心。
年画村村景
绵竹市竹子产量大、数量多、品质好,具有造纸的天然优势,使得年画及早在绵竹兴起并一直传承发展,于明末清初其发展达到鼎盛,在清咸丰年间《绵竹县志》上有记载:“竹纸之利仰给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然而走入近代,由于战乱与外国资本入侵等各方因素,年画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0世纪60年代,绵竹木板年画社成立,开始对民间艺人的年画生产与销售进行统一管理;1993年,绵竹年画博物馆成立,承担起对绵竹年画工艺的记录宣传、联络重点传承人等公益性传承保护工作。
对于绵竹年画所面临的市场边缘化的困境,年画博物馆也尝试创新年画传统个体生产方式,使年轻传承者与老一辈传承艺人共同参与到年画的制作的各个环节中,使定稿设计既呈现出年轻一辈的时代特色,也融入了老一辈精湛的技艺,使绵竹年画与其内在的文化精髓与传统特色与时俱进,迎来了绵竹年画发展的蓬勃春日。如今的年画工艺已然成为“绵竹三绝”之一。
实践小分队队员体验年画拓片
目前,年画村、绵竹年画博物馆、个体经营户等都在探索新时代年画产业链发展路径,尝试在同一地点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以实现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例如,年画村在2008年地震后已经将村庄规划重建成为依托传统年画资源,集年画观摩、创作、生产、宣传、销售为一体的,包含衣食住行等配套设施的现代化旅游村庄。同样,由年画艺术家贾君老师家庭经营的三彩画坊除了销售年画文创产品,还设置了年画制作工序参观室、年画创作体验室、茶楼等。这些探索在保护传统年画的同时为年画村、从业人提供了更丰富的创收渠道,加快完善年画产业链、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有着历史赋予的深厚魅力,但时代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文化需求。绵竹年画要获得长足发展,适当的丰富与转变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更新年画载体的衍生产品,将年画图案印制在抱枕、笔筒、窗帘、背包等日常用品上,基于深挖年画艺术价值、促进年画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的文化创意产品仍然需要开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绵竹市也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从绵竹年画博物馆将新工艺、新需求引入年画生产,到非遗传承人主动创新年画形象;从尝试用现代动画、文字诠释传统故事,到展望未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新年画表现方式。着眼市场需求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变化,调整绵竹年画艺术表达以适应现代社会,长久地学习、尝试、创新,是延续绵竹年画承载之文化记忆的必经之路。
根据年画元素所创作的垃圾分类娃娃形象
通过调研,实践小分队了解到年画村拥有丰富的年画艺术资源,却相对缺少从业者和宣传者;青年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却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此次调研后,小分队希望搭建高校与年画村之间长期交流的桥梁,并打算组建一支大学生志愿团队,利用假期或实习时间前往年画村,将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新潮思想与传统年画融会贯通,让时代新声与优秀传统互相促进。
“画境拾遗”实践小分队与年画村徐书记合影
文|刘怡君 赵昱飒
图|罗彬元
编辑| 吴含
责编| 操慧
审核|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