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集团官网新闻中心特推出“文新人物榜”专栏,将以系列报道的方式陆续讲述我们身边关于教书与育人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典范的心语和成长的感悟。我们“榜”里的这些人物,深爱文新,扎根文新,在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等领域精耕拓新,为文新增光添彩,与文新共荣;他们所获得的一系列荣誉、奖励不仅是同行者的榜样与示范,也是文新得以薪火传继的永续活力。学识作舟渡桃李,丹心如磐树新人。这是本专栏的定位与倡导,它既是我们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师德师范的崇尚,更是我们团结自强更上层楼的策励。
“文新人物榜”,透着光和热,传递文新能量,恰如我们共建的精神坐标系,指引我们再努力、勇进取。
近期,3044澳门永利集团欢迎您罗国威教授的新书《敦煌本<文选音>考释》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敦煌本《文选音》写卷再现于人世122年后的第一部对其进行全面考订研究的专著,在文选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罗国威教授而言,“文选研究是终身的事业”。自1988年《刘孝标校注》出版以来,他一直深耕选学研究,在六朝文学中蓄力发展。罗国威教授曾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分会副会长,出版有《刘孝标集校注》《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敦煌本文选旧注疏证》《昭明文选丛考》《冤魂志校注》等十余种著作。退休之后,罗国威教授依旧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老而弥笃,愈走愈广。
学术与志趣相投
1980年,罗国威考入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他的老师是著名学者汤炳正先生和王仲镛先生。汤炳正先生是章太炎的关门弟子,章黄学派的正宗传人。太炎先生曾说“文要学六朝,六朝是文体大备的时代”,这一句话冥冥奠定了罗国威老师的治学之路。
罗国威选择以六朝作家刘孝标作为研究对象,但刘孝标的作品大多亡佚,文选上仅仅记载了三篇。罗国威先是花了两年时间,天天坐图书馆,抱着一摞一摞的线装书看,“嗢饫膏液,咀嚼英华”,从史传、总集、类书、古书旧注等文献中钩稽出刘孝标文12篇、诗4首,在辨伪存真的基础上加以校勘和笺注,撰成了十余万言的《刘孝标集校注》,共引古籍140余种。在日积月累的辑佚、校勘、注释中,罗国威以认真治学、严谨求真的态度终于等来了1988年《刘孝标校注》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出版。彼时,魏晋南北朝作家文集的整理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刘孝标校注》的出版在文选研究领域无异于一声春雷。
《刘孝标校注》
毕业后,罗国威仍持续钻研在六朝文学领域,从事《文选》研究的初心未曾改变。做文选研究需要对材料多方爬梳,“钩沉稽古,发微抉隐”,这养就了罗国威对域外汉籍和稀见文献的敏感力,也为后来以敦煌文献和日藏文献为重点对象埋下了伏笔。
在查阅敦煌文献的过程中,罗国威发现很多敦煌文选的写卷,于是他尽可能利用当时的资源条件,将其一一辑录复印。除了五十年代饶宗颐先生写过几篇文章,敦煌文选写卷的研究寥寥无几,并不被学界重视。罗国威对敦煌文选写卷校勘整理出的《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被学界视为敦煌学一百年来集部类《文选》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对敦煌文选的研究呈现出罗国威鲜明的学术抢救意识,“我们学者把它进行学术性的抢救,再来古为今用,这是我们的任务”。
《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
教学与传承相长
想起过往人生的教学生涯,罗国威教授说自己对得起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每次我走上讲台,我都在心中告诫自己,绝不能误人子弟,绝不能辜负家长和学生的希望”。他希望把所有的本领毫无保留地都传承下来。正是抱着这样的责任心,他的课堂言之有物,总是能抓住核心的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把外行看来略显呆板的文献学讲得生动有趣。有一次罗国威教授受邀参加讲座,3044澳门永利集团欢迎您江安校区水上报告厅教室里是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讲座结束后,他被同学们里三层外三层围住答疑,预计十一点半结束的讲座,因同学们的热情直到下午两点才结束。
罗国威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讲学
罗国威教授的学生们沿着他钻研的道路,在六朝文选中深耕下去。门下的弟子都是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先选定一个作家,然后自己亲手辑佚、校勘、辩伪、笺注,全方位整理一个作家的集子。他一直要求学生在爬梳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罗国威教授都全程参与,既在宏观方法上给予指导,又在具体细节上善于提示,为他们今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整理出的每一部都是十多二十万字的书稿”。
方法传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三年如一日的焚膏继晷般的付出最终让每个学生都硕果累累。例如王京州的《陶弘景集校注》,即是在他硕士论文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后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还荣获了第十三届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
罗国威教授指导的学生出版的学术著作
亦师,在教学传承中学术精进;亦友,在日常交流中情谊更长。
每个学期,罗国威教授都会带学生们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上午讲学,中午品鉴美食,下午游山玩水。课堂中无法穿插的知识在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补充,同时在这样的学习交流环境,学生们不仅在学业上可以集思广益,拓展学术思维,“在你来我往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同窗的情谊也就更深厚”。
即便学生们离开校园,罗老师仍然时时关心他们的学业、事业和生活。罗老师提起学生们现在的生活总是笑脸盈盈,已经生儿育女的学生们会发信息让罗老师帮忙取名字,调换工作的学生也会请老师指点一二。为给老师祝寿,他的两名弟子分别写了一篇文章来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今年,二十多年前的学生来看望他,恳请老师再给他们上一次课,“这一次,我不再具体讲文献学了,而是从宏观上把他们带到学术前沿阵地。”
《光明日报》2023年2月27日 16版“光明学人”刊发《沉思翰藻咀英华——罗国威先生与《文选》学研究》《一日为师,终身导引——罗国威先生的育人理念与方法》两文介绍罗国威教授教书育人、治学研究的事迹与成果
热爱与情怀交织
罗国威教授在2009年退休之后,依然活跃在文选研究的教学和科研前线。
刚退休的时候,他受邀在一所三本学校教书,开设了古代文学和文献学课程。在那里他引领8位学生走向研究生生涯,前往南京大学、3044澳门永利集团欢迎您、西北大学等高校继续学习古代文学、文献学和语言学。
2016年,罗国威教授参加了《文选》的一个年会。会议上,他发现一些与他年纪相仿甚至还要大几岁的老先生仍然在写专著、做学问。罗国威深受触动,“一下子就觉得是时候把我自己的东西弄出来了”,他觉得应该再为学术多做一些贡献,为选学研究多留一些东西。于是从2017年开始,罗国威教授陆陆续续整理之前准备的资料,每天伏案6-7小时,“就像上班一样,搞科研的时候每天都是这样”。在这样的强度下,他每一年都有新的学术成果在各大出版社出版。
罗国威教授申报的《古文辞类纂笺》项目被纳入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获得了五十万元的资助。这套书是由罗国威教授主编,国内各大学的中青年博士、副教授和教授参与点校。丛书一共十五册,560万字,罗国威教授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阅读,“修改他们给出的注释,解决他们没有发现的问题”。
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成果
2019年,已届75岁高龄的他又独立申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敦煌本〈文选音〉考释》。历时三年,新书《敦煌本〈文选音〉考释》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谈起今年的研究计划,罗国威教授直言今年还要再申报一个课题,而这次的组织规模将会更大,人员更多。
“做学问,要让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对《文选》研究的热爱和坚持像一汩汩活水滋润着他;“不畏艰苦,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陪伴他在铢积寸累中成就一番大事业。
著述不求等身,而众稿已盈尺;治学何必桂冠,而精神已永传。
文|郭筱雨
图 | 郭筱雨(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王薇
责编|操慧